我的亲人现在在医院急救中,医生已经预告不行了,我该如何因应?
请告知圆满礼仪人员所在医院、楼层、床位、病人姓名及家属联络电话,我们即刻派礼仪人员前往协助。大体接送/病人返家大体接送24小时往生接体服务,全年无休。专业礼仪人员,协助家属办理各项事宜。专业接体车及礼仪人员,接送大体返回丧宅或至指定之殡仪馆安置。协助家属办理大体冰存或打桶入殓事宜。待返家安详离世后接运大体至指定殡仪馆安置或在丧宅安置(租用活动冰柜或打桶入殓)病人返家24小时救护车及随车医护接送病人返家安详离世。专业礼仪人员协助返家各项准备及所需事宜。协助开立死亡证明事宜。 …
贵单位礼仪社在临终关怀这方面提供什么服务?
由专业礼仪人员为家属提供礼仪咨询、讨论治丧计划、丧葬相关辅助咨询,并适当进行悲伤辅导,使家属 能以从容、有准备的心态面对亲友的往生。礼仪人员亦可提供保险、丧葬补助等相关家属权益咨询服务。 …
我的亲人往生了,我应如何办理后续的丧葬事务?
A:圆满礼仪的专业礼仪人员会协助规划治丧流程并提供咨询服务,并会以治丧工作书详细告之家属应准备与注意事项。 (请所有的兄弟姊妹坐下来谈,选择丧葬及宗教属性办理方式并提供一般服务内容及注意事项)亲人初临终时应注意之事项︰ (1)不是往生才通知圆满礼仪,而是临终即要通知,家属代表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礼仪人员将尽快赶赴医院或家中协助初终诸事宜。 (2)若临终者已被医师诊断为难以挽回重症,切勿再强行急救徒增亲人离世前痛楚,家属可事前告知医师【放弃急救】之意愿。 (3)在人即将过往时,会有失禁排泄物的情况,务请于临终前包上成人纸尿裤,俟往生后于离开加护病房前,请护士小姐协助清洁并换上干净宽松衣物(以睡衣为佳)。 (4)亲人往生八小时内应尽量避免大体之干扰(如哭泣、触摸、吵闹…),礼仪人员将协助大体移往清净处所,并指导家属进行宗教助念。 (一般医院标准流程会将大体先移至太平间,续由圆满礼仪指派接体车移送大体至殡仪馆或返家中助念。) (5)助念期间,由宗教师带领孝眷们进行引魂安灵仪式,并将魂帛奉请至灵堂内安奉,助念八小时后礼仪人员将会同家属将往生者大体冰存或安置。 (6)完成以上安灵仪式后,家中成员生辰告知礼仪人员,由圆满礼仪交付予择日师择吉选日,以利安排租订火化礼厅出殡等殡仪馆内事务。 (7)治丧协调: 于大体安置及竖灵完成后,待家属充份休息完毕,礼仪人员将与家属们讨论确定追思及火化日期、治丧内容及流程之安排,待所有事宜确定后,圆满礼仪将制作【治丧流程规划书】及【费用总计表】以供孝眷们备忘之用。 …
为什么会有丧葬?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以一般习俗特别重视,因而制定丧礼,谓「人死为大,葬之以礼」,作为后世办理葬事的准绳。魏晋之后,释道盛行,天堂地狱之说,遂为一般人士所相信,于是丧礼遂有僧道点缀其间,成为流传至今日的丧葬习俗。此外,基督教传入后,教徒之丧式与民间习俗稍有不同,尤其台湾地区,近年来科学日益发达,人民生活逐步入工商业社会构造,与从前农业社会时代的生活形态,有很多不同,人们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亦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在改变,旧时的丧葬习俗,也在无形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简化或略有改变。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当人死后,肉体归于土,灵魂却离开身体求存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生前,子孙要尽孝,死后,子孙要祭祀。由于认为灵魂永远不灭,所以子孙在生前要尽孝,死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遗骸入棺,并穿着丧服,表示悲哀,家有丧事,不得举行婚礼或宴会。丧礼、出殡过后不仅要服丧三年,在每年的「年节」即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二月三十日及亡者忌日,都要祭祀牌位。论语中有一章是这样写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举则祭,养则观其顾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就是要我们在长辈生前尽孝,死后着丧服祭祝他。这种丧礼的礼制是以周朝的礼仪作根本,也就是儒教的礼,其后台湾又加以道教、佛教、阴阳家、地理师等学说混合而为一种特别的礼俗。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 …
何谓【守铺】
临终关怀咨询合法纳骨塔塔位买卖火化、土、海、树、环保葬殡葬生命礼仪包办殡仪馆服务生前契约大体、遗体接运竖灵、入殓寿衣棺木骨灰坛、瓮、罐库钱纸扎厝遗体骨灰运送捡骨迁葬服务祖厝设计造墓园地地理风水治丧协调事宜告别式场布置法事科仪百日对年合炉代聘老人嫁妆答礼毛巾宠物葬 …
我希望亲人回家断气,我们该如何准备?
1.请先告知礼仪人员家中环境(透天、公寓…)再分析是否适合返家往生。 2.告之家中地址、电话,服务团队会派遣救护车至运送地点,并立即前往协助。 一、事前规划/礼仪咨询帮助家属了解丧葬内容、流程。提供各项内容明细,以便家属了解与比较。量身打造以符合家属的预算及需求。 24小时礼仪咨询一通电话,给您想要的资讯。多知道、多比较。如何避免的增添,造成超出预算的情形。如何避免内容的不满意,造成事后的遗憾。不要被广告及品牌和含糊的内容所蒙骗。详尽的内容解说与清楚的流程明细,才是家属所需要的。 二、临终咨询/服务24小时临终礼仪服务、咨询服务。提供临终各项准用品、流程安排。协助家属各项事宜及注意事项。说明流程及确认家属需求,提供所需之服务。临终前置做业,会因宗教信仰、地区风俗及家属需求以及往生地点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如:是否助念,助念时间多久,是否返家…)家属最好与礼仪师详细沟通并告知需求,或请礼仪师建议各项方式,以达到前置服务之圆满。 三、遗体接送/病人返家遗体接送24小时往生接体服务,全年无休。专业礼仪师,协助家属办理各项事宜。专业接体车及服务人员,接送大体返回丧宅或接送至指定之殡仪馆安置。协助家属办理大体冰存或打桶入殓事宜。待返家自然后接运大体至指定殡仪馆安置或在丧宅安置(租用活动冰柜或打桶入殓)病人返家24小时救护车及随车医护,接送病人返家安详往生。专业礼仪人员协助返家各项准备及所需事宜。协助开立死亡证明事宜。主事者(家属)之身份证明应随身携带,一般接运入殡仪馆均需死亡证明(或医院诊断证明),但有时当下无法开立死诊(如:返家往生,或正值下班时间医院无法开立或须法医验尸…等)可由礼仪人员依当下情况协助处理。 …
何谓守灵?
未出殡前子孙须在灵帏前守灵,乃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让逝者孤零。除此之外,须随时小心火烛,并不 要让猫狗等动物靠近灵堂。灵堂之整洁请用手捡纸屑,习俗忌用扫帚,以表对逝者之尊重。 …
助念该怎么做
1、场所适当的助念环境场所,是决定助念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临终助念的观念逐渐普遍,因此公家殡仪馆或各大医院大多都附有助念室,也可以租用私人助念所设置的场所,若病人执意在自己家中,亦可顺其自然,可以在病人平日所睡之床上,或可准备一张舒适的床垫于客厅中;注意,空气必须保持流通,以避免助念期间昏沉,因此也要考量助念的空间大小,最重要的是,避免外来声音的干扰,助念时,应将行动电话关机,家属也应避免哭闹叫喊。 ◎在医院于照顾病人期间,先至护理站协调助念环境,最好是原来的病房(避免移动大体),或是医院专设的往生室,再或太平间,总之多一分准备,多一分好的助缘。 ◎在私人助念场所可委托殡仪业者代为安排。 ◎在自宅或于平日所睡之床上;也可至住家附近的五金行购买,准备一张约略90公分(宽)×180公分(长)的木板,由6张板凳垫高,并在床板上铺上柔软的垫被,加上一个病人平日使用的枕头即可。 2、人员由于往生者对于亲人的音声语调较为熟悉,家属特别能与亡者相应,因此助念的成员应以家人为主,分班为他称念佛号,若担心亲人人手不足,也可以连络熟识的助念团体协助。但由于世事无常、时间不定,又或平日并无助念团体互动结善缘,此时可借助佛号录音带、CD或是电子念佛机来带动,切记,并不是把念佛机打开就可以利益亡者,而是藉由念佛机的引导,带动家属念佛的心,使家人的心念与亡者相应,进而至诚恳切的共同敦请佛菩萨接引,往生净土。 〔叮咛〕佛号录音带、CD或是电子念佛机—–宜使用称念【阿弥陀佛】之四字佛号,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诵,或摄心倾听,皆省心力。 〔叮咛〕助念乃是佛教的临终生命关怀方式,因此助念团体,完全是发心成就大众的,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也因此鼓励家属平日可连络有缘的助念团体,投入义工义行、培福结缘,自他二利。 〔叮咛〕临终时,当神识(灵魂)要脱离时,有人形容像生龟脱壳一样的痛苦,因为这时候临终者精神虚耗,而且十分敏感,稍微碰触如同刀割,却又不能言语自主,所以此刻,除了必要的医疗动作行为,应该避免搬动,也不要急于为他换衣服,可以在助念后,或是入殓前再做净身更衣的动作。 ▲何谓「放手尾钱」? 2012-05-01意为往生者死后留钱给后代子孙,有庇荫子孙富贵之意。 ▲打桶的意义为何? 2012-05-01把亡者遗体放入棺木内,因家属对亡者有所不舍,希望让亡者在家中多停留些日子,亦称 […] …
何谓(拜饭)?如何进行?
竖灵后,就要开始早晚捧饭,捧饭的时间早上大约都在日出以后七、八点左右,傍晚就要在太阳下山(五 点)以前完成。物品准备好后,上香告诉逝者已准备好膳食,请逝者盥洗后享用,等一柱香过后(或于 香未尽前执茭询问亡者是否用毕?)再将碗筷及盥洗用具收回,晚上的捧饭流程正好相反,要上香请逝者用 膳后,再端上盥洗用具。 …
竖灵期间之孝眷礼节
守孝期间,出殡之前依传统习俗,男性家属的头发和胡须应暂停修剪,女性家属的美发化妆或指甲油亦一 律停止;竖灵区域应保持清洁,灵桌尤应勤于擦拭整里、使新亡之灵得以清净安适之栖息,若有友人前来 拈香,应由家属代为点香再交其行礼,并由家属告知往生者是何人前来,并请保佑友人平安,友人行礼后 家属代其插香在香炉上,友人离去时勿道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