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丧葬?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以一般习俗特别重视,因而制定丧礼,谓「人死为大,葬之以礼」,作为后世办理葬事的准绳。
魏晋之后,释道盛行,天堂地狱之说,遂为一般人士所相信,于是丧礼遂有僧道点缀其间,成为流传至今日的丧葬习俗。此外,基督教传入后,教徒之丧式与民间习俗稍有不同,尤其台湾地区,近年来科学日益发达,人民生活逐步入工商业社会构造,与从前农业社会时代的生活形态,有很多不同,人们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亦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在改变,旧时的丧葬习俗,也在无形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简化或略有改变。
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当人死后,肉体归于土,灵魂却离开身体求存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生前,子孙要尽孝,死后,子孙要祭祀。由于认为灵魂永远不灭,所以子孙在生前要尽孝,死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遗骸入棺,并穿着丧服,表示悲哀,家有丧事,不得举行婚礼或宴会。
丧礼、出殡过后不仅要服丧三年,在每年的「年节」即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二月三十日及亡者忌日,都要祭祀牌位。论语中有一章是这样写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举则祭,养则观其顾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就是要我们在长辈生前尽孝,死后着丧服祭祝他。
这种丧礼的礼制是以周朝的礼仪作根本,也就是儒教的礼,其后台湾又加以道教、佛教、阴阳家、地理师等学说混合而为一种特别的礼俗。
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